close

  

(歡迎分享)
作者:Benjamin Liang
創業家、行銷與消費者行為教師、工程師、心理學家與作家。
目前於台大博士班。

---------
跨域工作者(如銷售人員、公關、接待人員)是指會面臨跨公司場域與客戶場域的工作人員,也因為如此,職場壓力向來都不小,在情緒管理上也益顯重要。

在服務業現場,消費者常會聽到的銷售/服務人員回答不適當,而這些內容也容易引起消費者不滿。銷售人員錯失成交機會事小,長期累積的壓力不排除,更會讓你不快樂。

(以下八點是根據焦點訪談中,忽略情境所抽取的,內容經作者調整與潤飾)

[一.別那麼生氣!]

在銷售現場什麼都能説,就是避免說出客戶當下的情緒部分。對他人的情緒察覺是一種社交能力;但是表達同理心則更需要學習,尤其在消費者情緒激動的時候,他們往往以為是他在做理性的討論,而且已經很克制情緒了。
所以現場的銷售人員即始發現了客戶的情緒,也不要直接點出他情緒的部分,而是應該以同理心回應,例如:「造成你的不便,真的不好意思;這個部分,如果換成我,我一定也會反應。」

請記得,如果不幸客人已經瀕臨情緒崩潰邊緣,不妨選擇以邀請更换地點、送上水杯或換手來緩和氣氛;而不是帶入指責客戶情緒的詞彙。

[二.這是公司規定!]

這句話大概是在銷售現場最容易聽到,也最令消費者沮喪的一句話,最重要的是它「深深打撃品牌、企業形象與負責人的正直」。

銷售人員這句話會掛嘴邊,反應的其實未必是外部行銷(銷售對客戶)的問題,相反地,它反應的常常是公司內部的行銷問題(公司對銷售)。如果你對公司最近的行銷活動不満意、不了解,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抱怨,或是面對客戶時,把責任推給上司、公司或者路人甲;你應該先試著釐清行銷或新規定的目的,設法與公司內部人員達成同調,能100%了解目的,才能產生動機去傳遞訊息讓消費者了解。

[三.那你到別處買!]

如果説讓消費者最容易憤怒的,可能非這句話莫屬了,因為它已經涉及了一種「歧視」。

銷售人員或許完全沒這樣的意思,然而因消費者殺價、或者不合理的要求,銷售人員即採取斷然行為,停止交易。這樣行為卻是容易讓消費者憤怒的,甚至指責你涉及歧視。而且根據研究指出,一個不滿意的消費者,至少會讓你流失3.5個潛在客戶。

對於殺價不成的客人,或許你可以這樣説:「我真的很想賣給你,尤其是你這樣了解我們產品的優點,又那麼的喜歡。或許我們的價格真的訂的不恰當,我會向上反應,一有新價格策略,或者活動,我第一個通知你。」

[四.不能試穿唷!]

許多服飾店會對白色衣服、貼身衣物禁止消費者試穿,原因除了衣物的衛生清潔外,還有為了購入者的權益。這樣的道理透過委婉的說明,大部分的消費者都懂。

比較爭議的是折扣期間,服務人員可能為了方便、為了人手不足,顧此失彼而直接拒絕讓消費者試穿。站在消費者立場,他們無法理解,為何正品時可以,拍賣時不可以,讓不公平的知覺猶然而起,感覺不滿意。

銷售人員如果是在拍賣現場,因人手不足時,基於秩序更應注意服務流程的安排與設計。真的手忙腳亂時,也可以這樣說:「真的抱歉,因人手不足,怕服務不周,麻煩可以稍待再來試穿嗎?」、「因櫃位關係,未能準備試衣間,這邊有布尺,可以讓你們丈量,造成不便,真的很抱歉。」當然,人比較不會生機器的火,不妨將規則以告示牌成列在明顯入口處,也是一個減少衝突的辦法。

[五.你可以上網査]

銷售人員對於商品的屬性,應該要有清楚時認識。商品應該包含:
核心價值、商品實體、與附加服務。

銷售人員的解說、建立客戶信賴、協助客戶使用商品、保固等等,均是附加服務的內容,也是完整商品的一部分。尤其是傳遞商品核心價值給消費者更是你很重要的任務。銷售人員千萬別把銷售認為只有商品實體,其他應該由消費者自己作功課。

[六.這已經很便宜了!]

這句話常常暗示消費者「別再殺價」了,但也容易激起消費者怕損失的心理知覺。大部分會殺價的人,只是希望有那麼一點小確幸。所以銷售人員應該讓消費者自己聚焦在:「我已經賺到了多少...。」而不是「我多付出了多少...。」

所以你可以這樣説:「我如果是你,我真的也希望它可以再便宜一些些。但這些功能和價值,如果換成這台專業級的,可能會貴上一至二倍,現在卻省了很多錢。」

[七.你要問另一個人喔!]

許多人以為SOP設計的目的,是在讓服務變好;然而SOP的真實目的是在減少服務品質的變異量。相同品牌、相同產品,消費者的購買過程不應與不同服務人員而呈現太大的差異。

消費者常常無法忍受客訴過程要一而再、再而三對不同服務人員描述一遍他的沮喪、他的不滿、或者是他難以啟齒的愚蠢。服務人員面對這樣情境,應該發揮同理心:「這確實很可能發生。」儘量解決客戶問題,如果能力未足、授權不足或是溝通困難,必須移轉到另一服務人員,也應避免讓客戶再陳述一遍,主動轉譯給下一位人員,並能於事後詢問客戶,問題是否已經解決。

[八.剛剛那個人是奧客!]

最後這句話很少出現在消費者面前,而是在背後流傳。服務人員為何應該儘量避免指責客人是奧客呢?有幾個原因:
一是,這樣並無法讓你下次服務做的更好,反而只是更容易做外部歸因,把滿意度與業績歸咎到消費者身上。

二是,你向同事抱怨,也影響了同事服務的熱忱。

三是,你的身旁可能恰恰好有其他消費者,他們聽在這對你的企業、品牌是無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jamin 的頭像
    Benjamin

    Benjamin聊商業

    Benja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