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Benjamin Liang
(跨工程、商管行銷、心理、創業多領域的工作者。歡迎分享,也歡迎加入作者粉絲團)
管理人都知道開會的重要性,那些組織不需要透過會議,進行溝通、傳遞、分享、協調的烏托邦,其實並不存在。
身俱指標性的主管在會議中,會有因人而異的溝通風格。有些主管搶著發言、有些鼓勵同仁發言、也有總是靜默的開會風格。
但身為員工,我們在聽取主管的囗語陳述時,不妨也注意主管可能會採取的第二種溝通語言。
〈稱讚〉
在會議中,有些主管總是出奇不意對一些小成績讚美;卻對一些大成果,幽幽一句:辛苦了。員工或許容易以「國王人馬」、「人家吃雞腿,我們吃雞爪」來降低失調。
如果能深入主管的思惟中,就不難了解,主管的關注點已經從完成的事件移動到正在發展中的事件。許多務實積極的主管,並不會太耽溺在既有的成果,而是關注在下一個組織的任務與機會。
〈發怒〉
應該有不少工作者曾經一次或多次遭遇到主管在會議中發怒。發怒的行為包括口氣、辱罵、表情、肢體語言,與突然離席。
而與會者會有兩種反應或綜合,一是認為主管小題大作;二是戒慎恐懼。如果連主管在會議中發怒了,員工還搞不清楚主管的「點」(價值、態度、要求),以小題大作、輕描淡寫視之,我也只能告訴那個主管説:「你的員工神經大條,還真的𣎴是被嚇大的。」
當一個商機掉了、一個客戶跑了、一筆錢賠了、一個員工被歧視了、一個危機形成了...,是起因於組織成員的輕怠、不小心,甚至事先主管已經交待在先,事件還是發生,主管均可能發怒。他們忿怒的幾乎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輕忽、不認錯、找藉口的態度。
〈不注意〉
在會議中,有效率的主管總是無法容忍議而不決。但卻在某些重大事件上,這位效率至上的主管卻不下決議,選擇不注意的策略。
如果你面臨這樣的情境,切勿直接以「主管行為」視為事件重要性的風向球。事件可能很重要,卻因為我們蒐集資料不齊全、或者資料呈現方式不適當,難以引起主管重視。
如果輕易以主管態度,認定此事非重要事件,而從此視而不見,除了失去一次了解主管思惟與框架的機會外,它可能會發展成「災難」,一旦如此,你面對主管「發怒」的情境,應該是指日可待。
〈迴避〉
大家都知道,組織愈高層,政治化愈嚴重。主管在會議中選擇迴避的行為,很可能是在傳達一個政治訊息,包含了人事、資源分配、組織文化的隱性態度。
主管擁有的資訊,在數量與品質上往往高於從業人員。所以迴避的策略隱含了擱置、再議、場合時機不對、與會者不適當等因素。
別輕易下結論,片面以為主管不解決問題。
〈不協調〉
有人就會有衝突,何況是一群可能因爭奪資源的人所形成的「會議」。在可能發生的衝突事件,大部分的主管均會主動協調,甚至事後委請HR人員處理當事人的「情緒餘波」。
卻會有少數情況,主管似乎隱形了,不涉入衝突中,也不決定資源分配。這樣的場景,並非所有工作者均有機會遭遇,一般而言,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有許多主管是相信衝突帶來的好處的。所以主管在面臨會議中同仁衝突事件,可能會採用不徇私、開放討論的態度,以避免扼殺了組織真正的聲音。
fb:智我 AWARESELF GROUP
fb:弗洛依德看廣告
fb:老闆,別説我叛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