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班傑明
政府部門對於訊息傳播,到底是正面表述好?還是負面表述好?
最近總統蔡英文對外談話,説了台灣當前的經濟狀況是前20年來最好的時刻,然而這個消息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卻沒有這樣的感受,甚至認為總統不了解民間疾苦。有趣的是從GDP與失業率來看,台灣的總體經濟確實表現不差。
另外一則新聞是,環保局率先禁止商店在店內服務提供吸管。本來這個政策只有一少部分的媒體提出了如何喝珍珠奶茶的疑慮;卻在環保局官員提出湯匙説後,引爆了整個媒體聲量,造成了民怨。
訊息的編碼
平心而論,政府想要傳播的訊息、發佈的政策,不全然沒有立場、沒有事實支持,但結果卻造成大部分民眾的反彈。本文將提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訊息內容,而是在訊息編碼的不適當。
在心理學有關於訊息傳播的研究中,把訊息分為單向正面訊息、單向負面訊息及雙向(正反面)訊息(在説服研究中還包括了涉入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等,為了方便閱讀,本文儘可能以口語簡化的方式呈現)。我們先以限制吸管的訊息為例,將其編碼為A、B、C三類:
A.在此宣布一個好消息,台灣政府決定率先響應保護海洋生態,為了讓大家有乾淨的海洋與沙灘,我們將逐步減少餐廳在內用服務時的吸管使用量。
B.在此宣布從七月一日起,限制所有餐廳對內用服務使用吸管。
C.為了保護海洋生態與落實環保,我們將限制所有餐廳對內用服務使用吸管,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塑膠在自然界....造成裂解物無法再分解...海洋生物...當然這樣的規定會造成民眾用餐的不便,然而台灣每年吸管使用量...為了後代有乾淨的海洋與沙灘,希望民眾能體諒與支持,選擇環保的方式用餐,減少吸管使用量,將...。
訊息呈現與説服的關係
上面A、B、C的例子對大部分受眾(泛指覺得禁吸是不成熟、擾民、配套不完整、或溝通不良等等的群眾)而言即為單向正面訊息、單向負面訊息與雙向(正反面)訊息。
到底那一種的訊息編碼比較有說服力呢?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
❶對於立場一致的受眾,即希望環保要儘快落實的受眾,B類的負面訊息會輕易獲得支持。
❷對於一開始無明顯立場的受眾,即以前沒特別想過吸管與環保問題的民眾,A類的正面訊息會比B類的負面訊息具有説服力。
❸對於立場不一致的受眾而言,C類正反面都描述的訊息,比較能讓他們產生態度的改變。
我們幾乎可以猜的到,對大部分民眾而言,他們是限制吸管政策不一致的一方(在此還是得強調以避免讀者掉入二分法的謬誤中,立場不一致不代表贊成使用吸管,還可能包括主張:是否有其他兩全其美方式、是否有配套措施、或是否真能實施....等等)。
但是政府似乎把受眾誤認為立場一致的高涉入者,或是更極端的「根本沒想過受眾的立場與涉入高低」。這兩者均犯了不了解民眾的錯誤,而後者更犯了眼裡只有政策、長官,沒有百姓的官僚心態。所以執政者可以毫不猶豫、又輕易地選擇了B類的單向負面編碼方式,直接下達禁令,而非選擇C類的雙面溝通方式,自然造成了傳播上的反說服效果。
經濟真的好嗎
那麼蔡總統的經濟論述不是A類的單向正面訊息嗎?為什麼正面訊息(好消息)也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失望呢?
我們只需了解GDP的內涵中,包括了內部消費市場的比重,就不難理解原因。台灣的GDP上升的原因,如上圖,主要是出口帶動,但國內消費卻毫無增加,也就是說對大部分國民而言,他們並非走直接仰賴出口為生的企業,GDP成長並不會讓他們感受到經濟向上發展,所以他們其實是「立場不一致」的受眾,適當的選擇C類雙向正負面的訊息編碼,才比較能説服大部分的民眾。
結論
從這兩則新聞與結果,我們不難推測,目前的執政黨對於大部分國民的生活態度與立場的了解是愈來愈模糊(或是忽略)的;這個原因除了透過不適當的訊息編碼加深民眾知覺外,也產生了對訊息來源(官方)的不信任,這都不是執政當局所樂見的。
在布吉納法索與我們斷交事件中,執政當局也罕見的批評在野黨的不團結,這樣的負面訊息也一樣難說服在野黨;反觀二戰的英國,執政黨為了團結,張伯倫自請辭職,換上邱吉爾的故事,把訊息源都更換重新溝通的方式,值得參考。
我相信,在未來我相信我們會持續看到當局企圖用單面訊息來說服大眾而失敗的情事,大眾要的真的不是行政院發言人的巧辯,而是要正反理由並呈,那代表一份了解、一份同理、也是團結的開始。當局口中的謙卑、謙卑再謙卑,可能真的到了該徹底反省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