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8099.JPG


什麼樣背景的人容易被騙?據新竹市刑警大隊針對最近十年詐騙案為抽樣母體,進行分析指出,發現擁有大學學歷被害人佔了六成九;研究所佔了一成七,分別高居一、二名。至於職業類別中,工程師被害人佔了三成四,服務業則是佔了兩成二。(彭清仁報導)


這則新聞或許你覺得意外,但對於心理專家卻也覺得合理。或許因為學歷高比較熱心?又或許學歷讓人容易相信人?那試著想一想,學歷高在交易過程中,面對價格的談判、甚至廝殺,是否也会成阻礙(當然華爾街金童不在此限)。


開始探索這個問題前,請先了解,這只是一個平均態樣,不代表高學歷、聰明、勇敢与堅決的個人都是如此,我也相信學歷高、代表著學問分科分類清楚,不是一體適用,但雖然個別差異大,並不能解釋平均值出現的位置。所以不妨思考一下,學問是不是在我們交易過程中,反而阻礙了我們的意向。


我們設想一個情境,你在雲南看到一塊沒標價的白玉,很心動,以下是可能的對話。



「老闆,這個多少錢?」

「行家,這是和闐白玉,完美無瑕,多潤啊!我算你底價一萬吧!都沒賺錢。」

接下來你會殺多少?9千、8千、5千?


另一個版本:


「老闆,這個多少錢?」

「嘿嘿,你想買多少?」

你環顧了四周,儘是珠寶龍袍,於是你接下來怎麼開第一次價?

9千、8千、5千、1千?


再一個版本:


「老闆,這個多少錢?」

「嘿嘿,你想買多少?」

你暗自告訴自已,大不了沒買成。

「也不知真玉?假玉?一塊錢吧!如何?」


在弄清楚這三個版本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因素會影響你的出價。


認知


心理學家已經清楚知道,人的認知是學習與經驗而來。所以一個東西的價格,常常是根據我們「知覺」的價值來決定,所以認知愈有價值,就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

問題在於人類對許多價值評估,並不是「絕對評價」,而是「相對評價」,也就是説,我們在購買牛仔褲思考其價格與價值時,我們可能是從上一條牛仔褲的價格、或是Levis牛仔褲的價格、或是我已經花了5000買外套....這些點出發,加減其「價格」,心理學家把這個參考點稱為「定錨(anchoring)」。


適當的錨,可以讓你大腦減輕負擔,方便作決策,例如,你今天去購買PC,你不再需要再去擔心壽命、故障、耗電、顯卡,這些已經被品牌定錨,如A公司有一定品質和維修服務,你只需注意現在你更在乎的尺寸和重量。所以一個適當的錨,常常也決定你後面將面臨衡量「多出了什麼價值,要多付多少錢」的框架之上。以上個購買PC的例子,在你更聚焦在思考減少300克重量的價值時,你可以更具「想像力」的勾勒出你輕鬆過海關的無負擔畫面,而擺脫以往的厚重筆電與海關行李通關的窘境。


所以對買賣雙方,能先出價,就比較有機會為雙方接下來的協議進行「定錨」,所以文章一開頭提到的三種場景,第三種理論上較可能買到最低的價格(前提是沒有被賣方拿掃把趕走前)。


線性邏輯


愈是書讀的愈多,往往代表「系統」、「邏輯」能力愈強。殊不知,真實的世界過於複雜,學術研究往往具有太多假設與不小心忽略的其他因素,所以學問教會我們的是一種80分的邏輯,簡單說有大部分情況你的知識是正確的;但少部分則顯得不適用。因此,這種附帶許多條件假設的系統,讓我們只是學會了一種「線性邏輯」。


在這樣的邏輯下,進行單向推理一般都沒有問題。問題在否定型式的邏輯並非我們熟悉的,恰好否定型式正好考驗你對相似性偏誤,及對你不了解的人事物所生成的刻板印象多強烈。但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幫我們補上符合線上邏輯的缺少因素,這也容易造成溝通阻礙與誤解。我們可以看以下的詐騙例子:


情境1

騙子A:「B先生你好,你103的稅未繳哦。」

B先生:「什麼稅?」

A:「就所得稅。」

B:「哪裡繳?我沒有繳過稅啊!」

A :「對啊!你一直沒繳,要到ATM操作。」

B:「什麼ATM?」

A:「就是自動提款機」

B:「可以提錢是嗎?」

A:「不是,是你要付我們錢。」

B:「騙肖仔,那有這種事,我為什麼要付錢给機器。」


情境2

騙子A:「C先生你好,你103的稅未繳哦。」

C先生:「什麼稅?」

A:「就所得稅。」

B:「會不會上傳失敗,我清楚有上傳。」

A :「有可能喔!我們今年國稅局網路有點擁擠,如果你又是到期日前幾天上傳,我們可能收不到。」

C:「什麼爛伺服器,政府每年花那麼多錢,連伺服器都弄不好,應該是頻寬不夠。」

A:「C先生,你是對的,我們也很無奈,但伺服器就頻寬不夠,真的很抱歉。所以才改由人工通知。」


如果你夠機智,你應該會發現B先生根本沒有邏輯,所以要騙還需要費工夫;反觀C先生的線性邏輯,恰好成為A騙子的素材,補足了一局詐騙所漏掉的條件。簡單說,情境二的線性邏輯是成立的,因此當事人會覺得合理且能掌控;但情境一,恰好相反,當事人覺得不合「他的邏輯」,因為以前從沒有出現過,因此他會意識到不可能。


而在購買場域中,線性邏輯更是發揮很大的威力。沒有邏輯的人,易於從自身生活經驗去評估商品的價值,所以常常會在流水席聽到有人說:「這菜要是到飯店可要二萬,現在只要3500,你看,東西還不是一樣,就差冷氣。」而對邏輯愈強的高知識分子,愈會用自己的知識去補足資訊的缺口,例如在買平板時,心𥚃想:「這個價格之所以這樣低,就因為需求多,大量生產所以價格低。」而忽略了其他低價可能的因素。


自我評價


我們再回頭看文頭的出價案例中的第三種情境,這種出超低價的壓力,其實不在賣家,而是在買家。因為當我們用一元出價時,會覺得困窘,因為我們意識到這不符合自己「應該」的形象,因而產生了嚴重焦慮的情緒,進而減損了自我評價,覺得這不是「正常人」、「仁慈人」、「知識分子」、「好人」該有的行為。


在實際的消費情境中,我們常常會因為面子而提出了較高的價格,這也促成了交易的易於形成。正因為如此,不少賣家學會了操弄人的自我評價需求,常常會在買家正式出價前,先哄抬買家的角色與身份,如:「X董」、「符合你的地位」、「哇,好羨慕...」、「新貴」、「帥哥」,這樣的諂媚話語,或許你自信能輕易覺察,不被操弄;但聰明的賣家更常間接激起你的自我評價,例如「這款許多跟你一樣職業的人都有買」、「許多經理人都喜歡」、「好多與你年紀差不多的人買了又回來加購」、「好多像你一樣的人....」、「許多人都不懂欣賞,你真的有眼光。」


人際關係


人類的大腦進化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在於人類發展出的海馬迴,這些誇張的疊皺,讓人類的社群能力也因此大幅增加。也因為社群的需求,人從小發展,就有群體化、求同化的傾向。人際關係只是一個概念,泛指個人在群體中自在與受歡迎的程度。


我們容易對其他人也投射出相同的反應、情緒,甚至做出相似的行為,而不自知,就像一句「情不自禁」成語。這樣的人際關係所引發的心理現象繁多,如互惠、從眾、歸因等等,當然還有「報復」與「毀滅」。


因此,在交易殺價的行為中,出價一元,雖然具有定錨的好處,然而,卻也可能引發報復行為,例如激怒了賣家而大聲喝斥或是趕人。所以在實務上,出價方仍然需要有一些「証據」或「參考價格」。學歷愈高的人,大部分愈容易找到這些證據與合理的參考價格,也因此定錨在一個有利於自身的出發點,常常也會在意賣方感受,而採取了妥協的結果。


風險


在交易過程中,決定成交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風險的知覺。買方會擔心買貴了;而賣方也擔心少賺。那前者與後者的風險知覺,那一個強呢?天平向哪邊傾斜?


諾貝爾獎得主卡拉曼與托沃斯基幫我們找到了這個答案,他們研究發現人類對於損失的估計遠大於獲得的估計。也就是人與其趨吉,其實人更傾向避兇。所以在交易過程中,賣方的彈性永遠比買方大。


這樣的風險迴避與學歷高低有關係嗎?其實問題並不在此,而是在激起(priming)。只要在出價前讓買家多讀一些冒險而成功的故事,都足以改變大部份人的損失廻避,而學歷高的人一直的成功故事,許多都是冒險、盡全力、不放棄,這些內化的成功路徑,只要適當的被激起,都足以讓風險承受力增加,因此願意多承擔多一點錢的風險。


「你有想過嗎?即使沒有效,你才付出十萬;但如果成功,你賺到的豈止是百萬、千萬。」


「雖然這個基金項目風險略高,但這些年它的報酬率都維持在20%,何況你隨時可以見好就收,天天都可以贖回。」


「當年某某大老闆把身上全部的錢全部投入,又向朋友借了20萬,結果才3個月,他不但還清了貸款,而且又加購。而你條件比當年的他好太多了。」


結論


你相信學歷高有時反而成為議價的阻礙嗎?就如同新竹市警察局的統計結果,學歷高似乎反而容易被騙?


我肯定可以猜到,許多人讀到這則新聞,會想到如「宅男」、「科技新貴」、「網交」、「剝皮」,也就是説,許多人的印象認為竹科高學歷的工程師,都很宅、沒有太多歷練,又多金,當然容易被騙。這樣的推論就是典型的線性邏輯,也是刻板印象。這樣的推論也讓推論者自認自己是歷練豐富、事故、精明、不宅、與他們不同的一群人。


因此,結論也就出來了。正是這種自認為「歷練豐富」、「事故」、「精明」、「與大部分人不同」的認知,有時反而讓你更容易掉入詐騙的陷阱𥚃;而這也是在交易過程中,容易買貴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永遠會聽到:


「不會不會,雖然貴一點點,但買到服務。」


「應該產品有差異吧!可能產地不同。」


「哎唷,生意長長久久,該給人賺就該給人賺。」


這樣的事後歸因,而不覺得奇怪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jamin 的頭像
Benjamin

Benjamin聊商業

Benja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