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代工產業的升級與轉換,加上電子商務的普及,有不少習慣以B2B營利的公司或多或少開始「學習」進入B2C的市場。

企業雖然美稱學習,然而面臨的挑戰與投入卻往往讓這些大企業榝羽而歸。本文要探討的不是組織內的變革抗力(有興趣者,可以延伸閱讀敝人拙譯:變革免疫
—哈佛專家教你不靠意志力打造變革體質);而是討論因應客戶從企業轉變為家庭、個人消費者,組織需要的認知改變。


— 動機多元 —

以往B2B業務中,客戶是企業團體,所以他們的動機是複雜非單一,除了提升客戶獲利的動機外,可能還包含了長期競爭力、整合策略、搶得先機、虛實刺探等等。這些非單一個人、家庭可以產生的綜合動機,看似複雜,對企業卻已經習以為常,有些經驗豐富的承辦人員,甚至一、兩次會議即可以摸個大概而有因應措施。

真正困擾這種轉變為B2C商業模式的組織,首先就是無法用已建立的商業智慧,來解釋消費者的動機與行為。

我每次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消費者動機模型,提到讓消費者焦慮是動機的趨力來源時,會忽然一陣靜默,大家似乎陷入了錯諤、不理解與不相信中。然而當我用了付費手遊為何轉變為遊戲中付費的模式,下載量與購買率增加時,大家都忽然懂了。

在B2C市場中,賣方善於操弄限制性,讓買方陷入焦慮狀態,而易於朝購買來降低緊張。然而,B2B模式中,資訊的齊全、動機的多元加上科層組織,這都讓賣方難以製造其焦慮狀態。所以習慣B2B的組織就會像我的學生一樣,對讓消費者焦慮感到不安、懷疑,慢慢相信,但卻施展不出好的對策。

— 談判多元 —

在B2B商模中,每一筆交易,尢其是第一筆生意的達成,都必須經過雙方你來我往的傳球比賽。最簡單模式莫過於功能評估、工程評估、採購評估及議價、品質檢驗允收、請款流程。

然而,在B2C商模中,消費者普遍只會循兩條路線進行談判。就是所謂推敲式可能模式(ELM),這對許多直接面對消費市場的行銷人員均相當熟稔,何時該使用代言人?何時該使用雙向訊息?低飛球策略?等等,這會是B2C該討論的行銷議題;而非B2B中常聽到的階段性成果與挑戰。

— 延遲與衝動 —

對企業組織進行行銷活動,很難讓該組織焦慮,自然很難讓其在衝動下購買,所以許多one stop shopping 的策略在B2B商模中難以成為優勢。因為牽涉的利益不但多人多角色、更容易反而變成部分商品包裹半買半送的結果。所以大部分的B2B企業傾向於專注與聚焦關鍵技術、商品、服務。

而面對消費者,這些情形則全然不同,所有的與消費者接觸點,無不積極增加消費者的衝動,加速他們的購買行動。從使用限制性銷售(限時限量)、大型看版的心理投射、廣告產生的自我延伸、分期付款的降低價值風險閾⋯⋯,幾乎能讓消費者快速選購、加快週轉率、提升客單價的安排與設計,無所不用其極的表現了出來。

— 代理商 —

在B2B的行銷通路上,代理商常常是必經之路;而B2C也是如此,實體通路上的零售商或虛擬通路上的抽成平台。

然而,話語權卻是差異甚大。前者代理商的佣金從6%到20%均有,大部分乃配合原廠進行推廣,其活動主要在開發市場、連繫、庫存管理與資金緩衝。尤其在台灣專長的科技產業,代理商面對買方長期應付而先墊給賣方時有聞之。

B2C的代理、零售商則全然逆轉。庫存與應付、佣金與定價、推廣與促銷,幾乎全是代理、零售商主導。也就是說消費者下單付款,廠商可能要一至六個月才收的到款;並且庫存管理、客訴處理往往要由廠商自行處理;最悲慘的莫過於佣金之外的強迫折扣,廠商必須配合通路商促銷活動,進行心不甘情不願的降價,以衝高營業額,卻犧牲了毛利。

當然B2B與B2C均可以跳過代理商,進行對買方的直接銷售。在B2B直效行銷模式,大都是放射狀的一對多,所以管理上取決客戶大小與客戶數目,也因如此,常常會考慮客戶衝突。而在B2C的直效行銷上,則容易形成口碑行銷,而發展出多層次傳銷。

— 服務流程設計 —

在B2B服務流程設計主要重點在產品的達交與客戶管理。所以交貨期lead time常常成為成本的一部分。也因此,透過lT與再造工程技術,都在減少與降低服務成本、減少庫存、縮短交期。所以Zero inventory, Just in time, lean management因運而生。

然而B2C的服務流程設計則視客戶體驗為主要重點。以客戶出發的思維和B2B偏以生產出發的想法截然不同。

— 客訴 —

在B2B商業關係中,客訴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釐清問題、解決、成本及損害控制,所以解決問題的人事時地會是多元且多變。既然人的多元化,情緒管理的服務失效比較少見,取而代之的常常是賠償與訴訟。

而B2C的客訴流程設計則重點幾乎全圍繞消費者的知覺與感受,也因為如此,「去個人化」、「無條件同理」成為客訴人員的必要能力。因為處理客訴,常常需要先處理其情緒,而不宜直接釐清權責。

— 資訊取得 —

網路的普及,早已經讓消費者輕易得到產品服務評價與價格資訊,這讓B2C商模必須更專注在品質與價格的透明度上。舉個例子,在B2B上,幾乎清楚,買少比較貴;而在B2C上,則是買多比較便宜。這是兩種不同的價格框架,也引發不同的知覺。前者仍然是生產的思維,知道客製化、少量化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與未達邊際效應的知識,所以甘於接受較高價格;而後者則是基於公平知覺,消費者認為我買多,讓你減少了尋找新客戶的成本,理當優惠給我。

— 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 —

大部分企業都很重視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因為這會決定客戶的回流率與再購率。然而,如果你對企業組織與消費者進行滿意度調查,使用的方法與收集的資訊一定差異很大。

對企業調查滿意度,不外乎重視信用、品質、配合度與關係,信用包括交期、付款等商業因素;而配合度則是供應商是否會熱心協助買方組織因應市場變化;至於關係,並非個人層次的私交,而是具有策略思考的利害關係,如競爭、合作、妥協、併購等關係種類。

但是,面對消費者的滿意度管理,則是重視消費者的身心感受,較為細微也更細緻。從訊息接觸點、產品通路、購買行為、使用經驗與舊品回收,無不在增加一點點客戶的滿意度。更甚者,投入公益與尋找適當的代言人,也是可以提升消費者的心理滿意度。在這樣的思路下,並未涉及到商業關係,而是企圖與客戶建立品牌與消費者的偏好度與喜愛度。

— 行銷企劃 —

早期以零售發展而成的行銷知識,非常重視STP、USP與4P。大概就是清楚知道客戶是誰?我自己又是誰?我提供了什麼價值?與產品、價格、通路與促銷活動。

然而這樣的知識結構,其實用在B2B模式中,坦白説有點夏天穿大衣的「附會」,
嚴格説只有這樣的邏輯適用。許多B2B企業會去談獨特銷售主張,會去思考價值定價,這其實很理想,所以競爭優勢與五力分析模型才會竄起,補充了行銷人的硬套公式。所以,在B2B的行銷活動,並非一般行銷人員可以輕而易舉上手,它必須包含了產業認識、競爭對手、供應商的了解與揣摩,及更高階的合作、外包、競爭、共同投資等更高層次的洞見與能力。

當B2B轉型成為B2C時,利害的行銷人將面臨困境,困境的來源就是太重視了產業外部分析。舉例,對參加國際性大展與談判桌經驗豐富的行銷人才,對説服企業採購已經習慣了競合與權力消長性的銷售活動;但對於B2C必需面對的對上千、上萬消費者進行溝通與説服卻搔不到癢處,對廣告、媒體與潛在消費者的知識是一片空白,也常常抓不到重點,不是迷信廣告的效果就是全然不以為然。

— 品牌 —

如果狹義看待品牌的意義,其實它只是一個識別性的符號與文字,用來從眾多大眾化商品中,脫穎而出。廣義的品牌則擴及對品牌的認識、獨特性與心理的感受,這也就是可口可樂不易被取代的原因。

B2B企業其實有點難成就品牌,原因在於它並無法像B2C品牌一樣的给予個人消費者一種體驗、一種可以傳播的符號。當年的Intel inside 算是個案中少數成功的。

因此在B2C商模中的品牌形象,會出現人格這樣的暗喻與擬人化。我們會透過品牌的設計與價值傳遞及使用者的傳播,建立形象一致的品牌人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ja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